位在台南北區的大銃街元和宮全臺白龍庵,主祀保生大帝與五福大帝。元和宮早期的舊稱為「水仔尾真人廟」,後改稱「大銃街元和宮」。而白龍庵毀於日治時期後,部分文物與神像安置到元和宮內,所以後來廟名才又加上「白龍庵」。
—大銃街元和宮的創建—
大銃街元和宮建於康熙卅五年(1696年),由當時居住在附近的里人建於臺灣府城鎮北坊水仔尾,所以原稱為「水仔尾真人廟」。乾隆53年林爽文之亂時,台灣始建石城垣時於小北門砲台加建大砲台時士人稱為「大銃街」,爾後此街由水仔尾街改稱為大銃街,因此後來改稱「大銃街元和宮」,乾隆年間與道光三十年(1850年)曾進行重修。
—全台白龍庵的起源—
白龍庵根據台灣通史的記載,是清朝時期台灣所奉祀的五福大帝的廟,位於中山公園西側今公園路聯勤配件廠的位子,當時規模非常盛大,傳說所奉祀的神尊有數千尊之多。
「全台白龍庵」於清朝時期(據推斷應該為嘉慶24年之前),是總鎮署衙內官兵所崇拜的官建廟宇,在道光年間,就有福州籍官兵扮將的記載,初期是由官兵扮演家將出巡,後來才由大銃街的街民繼承扮將出巡的風俗。但根據記載明治31年(西元1898元),日本人將清朝的在台總鎮署改建陸軍經理部廳舍,自此以後「全台白龍庵」的神像流落四處,因日據時代整個廟址破壞殆盡,部分廟裡的文物神像被信徒安置於大銃街元和宮,也有許多神尊被請往大崗山超峰寺等待火化,而當時有一政策為「挑一擔水換一尊神明」,而當時也有許多先民前往挑水換神明,這也導致當時的白龍庵神尊有許多可能流散全台各地之緣故。
—白龍庵家將系統的發展—
白龍庵因為祀有:五福大帝,因此也是家將發展的重要發源地,由白龍庵所傳出的家將團皆已「如」為開頭。白龍庵的五福大帝依序為:張部顯靈公(本名:張元伯)、鐘部應靈公(本名:鍾士秀)、劉部宣靈公(本名:劉元達)、史部揚靈公(本名:史文業)、趙部振靈公(本名:趙公明),而每位公爺都有自己的家將,分別為:張公爺十將、鐘公爺八將、劉公爺八將、史公爺六將、趙公爺八將。
大銃街元和宮白龍庵所設立的張部靈公之駕前「如意 增壽堂」,其家將面師正是由來佛國老藝師「蔡連」與「蔡金永」父子所擔任。
—白龍庵的家將堂好系統—
而大銃街元和宮白龍庵內的家將為張部顯靈公之駕前家將館,家將堂號為「如意增壽堂」,而各王爺的家將堂號分別如下:
張部顯靈公,堂 號:福壽堂,執掌:主宰,家將堂號:如意 增壽堂 (現安於大統街元和宮),分 館:白龍庵 慈敬堂 (現安於大港寮)、如意 振裕堂、如意 振威堂。
鐘部應靈公,堂 號:福善堂,執掌:檢察,家將堂號:如善 范司堂(現安於南區鹽埕一帶),分 館: 如善 范武堂、如善 范靈堂 (現安於和善街)。
劉部宣靈公,堂號:福良堂,執掌:進表,家將堂號:如良 應興堂(現已不存在,原負責宮廟:南廠保安宮),分 館: 如良 應慶堂(現安於國安街 神善堂)、北港 如良 宣靈會(隸屬 全台西來庵)。
史部揚靈公,堂號:福眾堂,執掌:草糧,家將堂號:如順 協興堂(現已不存在,原負責宮廟:下林 建安宮)。
趙部振靈公,堂號:福安堂,執掌:刑事,家將堂號:如性 慈敬堂(現安於閭山法教 醒心壇,原負責宮廟:開基天后宮),分 館: 如性 慈祥堂 (現安於沙美傳香顯心壇)、如性 笨港 振玄堂(祖堂 慈敬堂) 、如性 北港 聖德堂、笨港 五聯境 由來:(聖佛堂+振玄堂+七王會+濟公會+九龍太子會)結合。
民國88年,大銃街元和宮舉行三朝清醮送天師時,僅有張部堂的如意增壽堂,及趙部堂的如性慈敬堂尚有出軍,其餘三部堂的家將館皆未出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