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隍的信仰在民間信仰中相當普遍,一城一城隍是自清朝時期就早已建立的傳統,而城隍爺也會因其所主管的層級有所不同,而有區分為府城隍爺、都城隍爺、縣城隍爺等的區分。
而位在高雄鼓山有間城隍爺廟,其主祀的城隍爺並非依其管轄區域而劃分的城隍爺,其主祀的城隍爺有:文城隍爺與武城隍爺,因此該廟稱為文武城隍爺廟。
而文城隍與武城隍兩者間的區別,最常見到的區分說法為:文城隍爺為文人造型,武城隍爺為武將造型。
在澎湖也有文武城隍爺的區分,但其城隍爺並非是同祀於一間廟內。早期澎湖地區的發展是集中在文澳地區,在清雍正時期台灣縣巡檢司就設置在文澳地區,因而創建了 文澳城隍廟。
但因為文澳地區的腹地不大,也隨著馬宮地區的發展,清廷在光緒年間將澎湖廳署遷移至媽宮,建設媽宮城,也連帶設立了媽宮城隍廟。
在澎湖地區,兩間在清朝時期就已創建的城隍廟,文澳城隍廟被稱為文城隍廟,而馬宮城隍廟則被稱為武城隍廟。
文武城隍的由來並沒有太多的文獻記載,就僅能夠找到的資料中,可以了解到澎湖地區有文武城隍之分,而文澳城隍廟之文城隍也是全台最早被稱為文城隍爺之城隍爺。
影像文字紀錄: 藝農陣 微廟影視文化 0912-166879